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

深入關鍵字意

極簡主義(Minimalism)
        極簡主義又被稱呼為ABC藝術(ABC ART ),是現代藝術中簡化傾向的顛峰。這種簡化論傾向首見於1913年俄國畫家馬列維奇( Kazimir Ma-levich )一幅白底黑方塊構圖的作品。此藝術風格乃集結了俄羅斯的至上主義( Suprematism)和荷蘭的新造形主義(Neoplasticism)。
       雖然其基礎來自歐洲,但是具大的外形、未標示的主題,以及「藝術作品應為客觀事實」的概念卻是純美國式的。他們設想了三種處理藝術構成問題的方向:使它普普,使它極簡,使它去物質化。
        極簡主義( Minimalism )主要描述抽象的、幾何的繪畫和雕刻。其藝術品的主要組成的原則包括:正確的角度、幾何形、立方形、比例、尺度,使用最低限度的事件(incident)或組成 (compositional)的策略來詮釋。極簡主義是對於1950年代自發的、反形式的抽象表現主義(Abstract Expressionism)之反動,都是不滿意當時的行動繪畫而產生的。(行動繪畫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一支,講求直覺、自發性的表達,在50年代大部份時間內主導美國的前衛藝術。)
       極簡主義一方面,普普藝術家將注意力集中在由通俗、消費圖像中攫取的形象,另一方面,極簡主義與觀念藝術家藉由將物象化約簡至現象學狀態 (極簡主義),或化約至觀念的意圖 (觀念藝術),為藝術的探討重新訂定方向。其特質為去除藝術家本身的「真蹟」,轉而利用非個人的(通常使用工業原料與技術)由藝術家指揮工人完成創作。其內容為試圖拭掉所有圖形之痕跡、不協調組合或是任何生物的形象,而以具大的幾何圖形補捉觀賞者注意力。
       極簡主義者認為行動繪畫過於強調個性,無實體性,因此主張一件藝術品不應涉及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;以此為由嘗試除去他們作品任何視覺效果以外的聯想。他們應用硬邊、簡單形式與線條而不採用塗繪筆畫的方法,來強調二度空間感和允許觀者對作品產生直接、純屬視覺的觀感。

 
極限藝術(Minimal Art)
        極限藝術(Minimal Art)是50年代以美國為中心的藝術流派,源出於抽象表現主義,有人翻譯為「最小派藝術」,又因它只是純粹的視覺刺激和心理震蕩,因此也稱作A、B、C藝術。極限藝術家力圖將造形語言精鍊化、純粹化,將抽象表現主義中依然存在的圖式、形象或空間,減少到最小的基本的基本幾何形、最精純無比的原色,空間壓縮到最低限的二次元平面形式。
       極限主義的特質之一為去除所有的內涵性,也因此去除所有的情感,是一種反表現主義(或是一種反心理學),試圖做內在的批評。
       六○年代後期的藝壇被稱為後現代的啟端。一九六六年即興藝術旋掃歐美,六七年則同時蘊生了「貧窮藝術」與「地景藝術」,同時這兩年,也是「極限藝術」與「動力藝術」提出完整且大型展覽的年度。一九六八年,一代觀念大師馬歇爾.杜象逝世,而由此觀念所延展出的新藝術,則以多元的新面貌延續其理念的生命。


現代主義(Modernism )
        20世紀上半葉的歐洲,相繼湧現出一大批思想敏銳才華橫溢、勇於創新極富社會責任感的設計師,雖然他們的主張、風格各異,但卻探索一種共同具有的時代特徵----尋找一種與新興工業、科技相匹配的現代設計思想與形式風格。提倡設計與新的生產方式、科學技術相配合,倡導機能、重實效的機能主義設計(合理主義),強調「形式追隨機能」、技術特徵與生產方式,注意發揮新材料的作用,創造一種與機械工業生產方式、工業社會生活方式和新技術、新材料相適應的設計美學與產品藝術形式。這種設計探索構成了現代設計史上極為重要的「現代主義設計運動」與「國際樣式(International Style)」。


後現代藝術」(post-modern art )
        世界藝術潮流自1970年代 以 後卻有極為重大的轉變,轉為 所謂的「後現代藝術」(post-modern art ) 之傾向。誠如美國後現代藝術 史研究者莫道夫〔Madoff,1985〕 所言﹕「儘管大家多 不太樂意用 ‘後現代’這個名詞,可是在現代主義之後,許多數不清的藝術特 色,卻顯示出我們在知性上, 已脫離了現代主義時代向前邁 進,當然我們是繼承前人的腳步向前邁進的」,而此時期的藝術創作開 始 趨向反形式主義、反唯美主義 、解構主義、複合媒材等兼容並 蓄的藝術表現形式。藝術的表現 內容也越來越具有社會性,也愈 來愈接近欣賞者的多樣性,且是 呈多元化發展的,是以民主、開 放的態度來面對藝術,並與社會和大眾生活 相容並存的。

沒有留言: